在临床上常见的易被误诊为三叉神经痛的疾病有:
一、茎突过长症
茎突过长症并非少见,但常被忽略,且常被误诊为三叉神经痛或舌咽神经痛。其疼痛常位于一侧咽部,多不剧烈,吞咽时加重,可放射至耳或颈部;有些为颈动脉区疼痛,可从一侧下颌角向上放射,颈内动脉受刺激者疼痛常放射至头顶部,境外动脉受刺激者多方设置面部。触诊时颈动脉区有束状坚硬的纵行隆起,同时伴有疼痛,既可确诊。
二、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以病灶多发、播散,症状缓解与复发交替进行为特点。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障碍等因素有关。女性较男性多见,长起病于青年时期。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多变,有三叉神经痛者约占1%-2%,有的学者统计高达8%。多数呈典型三叉神经痛特点,第二支或第二、三支同时痛多见。右侧多于左侧,并常有对侧疼痛,周围支分布常不对称。其疼痛是三叉神经通路有脱髓鞘斑所致。
多发性硬化所致的三叉神经痛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鉴别点:
1、好发于20-40岁。
2、双侧多见。
3、常无扳机点。
4、往往伴有脑干症状。
5、三叉神经痛常始于其它神经系统症状之后。
三、延髓空洞症
较少见,多由脊髓空洞向上发展而成,亦可单独出现。一般多为单侧性,极少有两侧对称者。
临床表现主要为面部节段性向心性痛、温觉障碍,呈“洋葱皮样”。部分病例可有同侧三叉神经区域与对侧肢体疼痛,伴有或不伴有感觉缺失。
延髓空洞症之面部疼痛开始常为阵发性,数月后可转为持续性;或开始就为持续性。一般经几个月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但亦有长达十几年之久者。有个别患者可以面部疼痛为首发症状,很易误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医院治疗方法:CT引导射频热凝术
治疗原理:三叉神经为感觉神经,其中神经纤维(AA纤维和AB纤维)能耐受较高温度,而痛觉神经纤维不能耐高温,CT引导三叉神经热凝术选择破坏痛觉纤维,使患者疼痛治愈。
治疗优势:安全、疗效好、不易复发、无副作用、费用比手术治疗低、创伤小、痛苦小、治疗时间短。
梁文军: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疼痛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主任医师,疼痛科主任,师从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医院疼痛专家杨克勤教授。擅长: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发冷、过敏性鼻炎、交感神经引起的病变等顽固性疼痛疾病。结合针刀、射频、低温等离子、臭氧、神经阻滞术等多种治疗方法,提高了疼痛患者的治疗效果。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ebsaw.com/jbby/10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