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头条
?治疗HIV感染一种多发性硬化药物带来新希望
?国家卫健委:新冠病毒传染性有重大发现
?国药新冠疫苗预计12月底上市!两针价格不到元,保护率%
?《柳叶刀》子刊:一年导致百万死亡,81%中国人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地区
?张文宏、陶勇获「中国医师奖」,全国共80位医师入选
治疗HIV感染一种多发性硬化药物带来新希望
近日,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的科学家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一种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芬戈莫德(fingolimod),可以在人体免疫细胞中阻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和传播,并减少潜伏的HIV病毒。虽然还需要在动物和人类中进行更多的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但这一早期结果提示,这种药物有望为HIV携带着带来了一种有前景的新疗法。
目前,全球有近万人携带HIV。尽管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HIV,但治疗需要终身维持。这是因为,HIV可以将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来建立潜伏储存库,躲避宿主防御机制和药物治疗。如果停止治疗,未来某个时候,病毒又可能重新激活。因此,靶向HIV感染和潜伏,开发替代治疗和预防治疗的新策略十分有必要。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芬戈莫德(fingolimod,又名FTY)的作用。这种免疫调节药物通过阻断鞘氨醇1-磷酸盐(sphingosine-1-phosphate,S1P)受体发挥作用,而S1P受体是免疫系统中参与感染进程的一部分。
在临床上,芬戈莫德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每日口服耐受性良好。从机理上看,FTY对5种S1P受体中的4种(S1PR1、3、4和5)有活性,并已被证明可引起淋巴细胞中S1PR1的下调。
Bosque教授与同事们的研究表明,在人类CD4阳性T细胞中,FTY可以阻断HIV生命周期中的多个步骤。该药物降低了T细胞表面CD4的密度,从而抑制了病毒与细胞的结合,并阻断HIV在细胞间的传播,从而减少潜伏病毒。此外,该化合物激活了抗病毒限制因子SAMHD1,降低整合到基因组里的以及总的HIV水平。
“我们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通过靶向作用于信号分子S1P受体,可以在细胞实验中有效阻断HIV感染和病毒在细胞间的传播,从而减少病毒潜伏储存库的形成。”Bosque教授总结说:“我们相信,这种化合物可能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和预防HIV的新型疗法。”(来源:生物探索)
国家卫健委:新冠病毒传染性有重大发现
8月19日,据国家卫健委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其中,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进一步完善,增加“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还要求“对于确诊病例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此外,在病理改变方面,对肺脏、脾脏、肺门淋巴结和骨髓、心脏和血管、肝脏和胆囊、肾脏、脑组织、食管、胃和肠黏膜、睾丸等器官和组织从大体解剖和镜下表现分别进行了描述,并描述了组织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结果。
临床特点方面,增加“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介绍了MIS-C的临床表现。
增加“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在发病1周内阳性率较低”和可能导致假阳性的情形,以及何种情况下可通过抗体检测进行诊断等内容。将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作为疑似病例诊断依据之一。
皮疹、黏膜损害要注意
在鉴别诊断上,增加“儿童患者出现皮疹、黏膜损害时,需与川崎病鉴别”。新的诊疗方案在治疗上也有修订,对试用的抗病毒药物做了简要小结。某些药物经临床观察研究显示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仍未发现经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建议应在病程早期使用具有潜在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并重点应用于有重症高危因素及有重症倾向的患者等。增加“早期康复”内容,强调要“重视患者早期康复介入,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呼吸功能、躯体功能以及心理功能障碍,积极开展康复训练和干预,尽最大可能恢复体能、体质和免疫能力。”
该诊疗方案还增加“护理”相关内容。根据患者病情,明确护理重点并做好基础护理。强调对重症/危重症患者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重点监测血氧饱和度。”卧床患者要预防压力性损伤。按护理规范做好各种有创治疗、侵入性操作的护理。
在出院标准和出院后注意事项上,该诊疗方案提出,对于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和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的患者,如核酸仍持续阳性超过4周者,建议“通过抗体检测、病毒培养分离等方法对患者传染性进行综合评估后,判断是否出院。”
该诊疗方案增加了“预防”相关内容,提出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提高健康素养、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科学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就诊等防控建议。
这些药治疗有效
根据方案,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方案进行辨证论治。涉及到超药典剂量,应当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在中医治疗部分,第八版依然重点提到藿香正气、连花清瘟、金花清感等中药口服制剂,以及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脉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
第八版诊疗方案对试用的抗病毒药物做了简要小结。
方案提到,某些药物经临床观察研究显示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仍未发现经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建议应在病程早期使用具有潜在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并重点应用于有重症高危因素及有重症倾向的患者。
其中重点提到,不推荐单独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利巴韦林,不推荐使用羟氯喹或联合使用阿奇霉素。
α-干扰素、利巴韦林(建议与干扰素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应用)、磷酸氯喹、阿比多尔可继续试用,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禁忌症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不建议同时应用3种以上抗病毒药物。(来源:国家卫健委网站)
国药新冠疫苗预计12月底上市!两针价格不到元,保护率%
目前,国药集团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启动了国际临床三期试验。从采访中可知,国际临床三期试验结束后,灭活疫苗就可以进入审批环节,预计今年12月底能够上市。预计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灭活疫苗年产量能达1.2亿剂,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灭活疫苗年产量能达1亿剂。另外,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预计今年10月份能进入临床研究,一旦研发成功后就能快速大规模量产。
从采访来看,灭活疫苗上市后,预计几百块钱一针,打两针的价格应在块钱以内。一针疫苗保护率大概是97%,,两针疫苗保护率能达到%。
据央视军事报道,除了国药集团已启动国际临床三期试验外,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在国内和国际分别率先进入I期、Ⅱ期临床试验,验证了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目前,该疫苗Ⅲ期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来源:光明日报)
《柳叶刀》子刊:一年导致百万死亡,81%中国人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地区
在《柳叶刀》子刊TheLancetPlanetaryHealth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周脉耕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对近30年来中国空气污染相关的死亡和疾病负担进行了分析。
截图来源:TheLancetPlanetaryHealth
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研究团队分析了-年期间中国所有省份的空气污染暴露及其对死亡,疾病负担和预期寿命损失的影响。
结果显示,年,中国人口PM2.5年平均暴露量为52.7μg/m3,相较于年(57.8μg/m3)下降了9%。
据估算,年中国有万死亡可归因于空气污染,其中85.16万死亡可归因于大气PM2.5污染,27.11万死亡与家庭中固体燃料污染有关,17.8万死亡则是由于环境臭氧污染。
向好的趋势是,-年间,中国可归因于空气污染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了60.6%。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室内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率下降了85.4%,但环境PM2.5导致的死亡率只下降了12.0%。
年,中国空气污染带来的年龄标准化DALYs(伤残调整生命年)为.1/10万人,男性(.8/10万人)高于女性(.3/10万人)。从疾病来看,慢阻肺(COPD)DALYs的40.0%与空气污染有关,下呼吸道感染的对应比例为35.6%,糖尿病为26.1%,肺癌为25.8%,缺血性心脏病为19.5%,中风为12.8%。
各地因空气污染而带来的疾病负担差异较大,比如环境空气污染造成的DALYs在香港为.3/10万人,新疆为.6/10万人;而家庭空气污染造成的DALYs在上海仅为18.7/10万人,西藏则高达.5/10万人。
研究团队估计,如果中国空气污染水平可以下降并保持在不影响健康的水平,那么预期寿命将延长1.25年。
研究团队在论文最后指出,经过广泛的治理与控制后,近年来中国环境PM2.5污染和家庭固体燃料污染显著减少,但从中国全人口来看,PM2.5的浓度仍然超过了世卫组织(WHO)空气质量指南中的限制,其中81%的人口生活在超过WHO目标的地区。因此,空气污染仍然是重要的慢病风险因素,仍需长期减少空气污染对发展和健康的影响。(来源:生物探索)
张文宏、陶勇获「中国医师奖」,全国共80位医师入选
据中国医师协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ebsaw.com/jbby/10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