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中医称作“哕”,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胃为气逆、为哕”的记载,古人认为“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病深者,其为哕”。可见当时中医已经认识到,受寒与食积可致肺胃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而发生呃逆,呃逆也可能是其他病情较重的一种表现。《金匮要略》中,将呃逆分为3种不同证型进行辨治,为后世诊疗奠定了基础。一是“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指出呃逆的腑实证型,腹胀满,辨清病因病机后,用通利的方法治疗;其二是“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指出寒证呃逆,手足厥冷,以橘皮、生姜温中运化为主治疗;其三是“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指出呃逆的气虚证型,用橘皮、竹茹、生姜、大枣、人参、甘草等益气健脾、化痰湿、和胃气。宋代医家严用和在张仲景橘皮竹茹汤基础上,加赤茯苓、枇杷叶、麦冬、制半夏,主治气阴两虚兼有痰浊、肺胃气逆所致之呃逆。《卫生家宝》中记载用顺气汤(丁香、柿蒂)“治呃逆神验,亦治久痢”。《本草纲目》中记载:“呃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咽膈,作呃忒、骞逆之声也。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症因脉治》中用丁香柿蒂(丁香、柿蒂、党参、生姜),治疗胃中虚寒所致呃逆、呕吐、口淡、食少、脘闷胸痞、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温病条辨》中著有“阳明湿温,气壅而哕者,新制橘皮竹茹汤主之”。用橘皮、竹茹、柿蒂、姜汁化痰湿、降气逆,主治湿温呃逆,且注明“有痰火者,加竹沥、栝楼霜;有瘀血者,加桃仁”,将中医对呃逆的诊治再度推向深入。止嗝汤:橘皮10克、甘草4克、赤茯苓12克、炒竹茹10克、姜半夏10克、玄参15克、太子参12克、枇杷叶12克、薏苡仁15克、蒲公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鲜生姜一片。方用橘皮、生姜、制半夏化湿浊、降痰气;竹茹、枇杷叶清肺胃、止呃逆;太子参、甘草补肺脾、益胃气;玄参、薏苡仁、赤茯苓清心火、益脾阴;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利湿热、清邪毒。全方扶正祛邪、降逆止呃。中医针灸治疗打嗝:1、承浆穴:让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找准承浆穴,皮肤常规消毒,用毫针平刺承浆穴,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补法捻转,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捻转得气后,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轻者10天为1疗程,重者需2个疗程。2、后溪穴:微握拳,找准穴位,虎口朝下,后溪穴朝上,皮肤常规消毒,用毫针直刺后溪穴并透合谷穴,捻转得气后,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补法捻转,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40分钟。每日1次,轻者10天为1疗程,重者需2个疗程。3、内关穴:患者手心向上平伸前臂,找准内关穴,直刺,捻转得气后,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轻者10天为1疗程,重者需2个疗程。打嗝不止自治法:1、掐按中指:分别用自己的左右手指,用力掐住中指顶部,大约过1~2分钟以后,打嗝即可被制止。2、掐按内关穴:用手指掐内关穴,此穴位于手腕内侧6~7厘米处,即第一横纹下约2横指的距离,其止打嗝的效果较好。3、喷嚏止嗝法:打嗝时,想办法打个喷嚏,就可以止嗝,可以用鼻子闻一下胡椒粉即可打喷嚏。4、刮眉棱骨:将双手的拇指压在两侧太阳穴上,用弯出的食指侧面从眉骨的内侧向外侧刮,稍稍用力,以微有酸痛感时为佳。中医治疗打嗝偏方:1、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2、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3、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4、用指甲或火柴头、牙签按压耳轮脚刺激1~3分钟。5、洗净手,将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刺激咽部。6、以软质纸搓成细捻,送入鼻腔轻轻捻转,打个喷嚏,即可止嗝。7、柿蒂每次20枚,煎水成毫升,分两次口服,一次50毫升。也可酌情加韭菜籽同煎。不停打嗝的原因:1、外周性疾病:如果持续不断的打嗝,很可能是膈肌周围发生病变,要警惕肺炎、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胰腺炎、心肌梗塞、膈下脓肿及食管裂孔疝等疾病,也可能是胃、食管功能器质性改变发出的警示信号,如胃扩张、胃痛、胆结石、肝病、阑尾炎、大动脉瘤、自然气胸以及消化道肿瘤等。2、中枢性疾病:如果出现顽固性的打嗝,就需要警惕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膜炎,代谢性病变,尿毒症、酒精性中毒及其他多发性硬化症等。如果老年人出现连续不断的打嗝,同时还伴有语音模糊、呕吐等症状,可能是脑中风的征兆。3、慢性肾脏疾病:如果出现持续性打嗝,很可能是患有一些慢性的肾脏疾病,如肾衰或者横隔肌膜病变等。注意饮食防打嗝:1、应避免的食物:胀气的主要原因是消化系统无法吸收某类碳水化合物、豆类易引起胀气,甘蓝菜、绿花椰菜、洋葱、白花椰菜、全麦面粉、白萝卜、香蕉等也容易产生胀气。2、不宜搭配的食物:食物搭配不良会带来消化问题,如蛋白质与淀粉就不是好搭档,蔬菜与水果也是不佳的组合,牛奶不宜与三餐同时用,糖不要与蛋白质或淀粉合用。3、选择易消化的食物,进餐前先做些肢体的柔软运动,对于消化和吸收是有帮忙的。如果症状较重时,可用药膳食疗方法,除了可以解除不适症状外,还可健脾固肾。避免食用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麦麸、苹果、桃子、洋葱、甘蓝菜、谷类及地瓜、土豆等薯类食物。乳制品也是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或是体内因无法吸收乳糖而造成胀气,要避免食用。中医认为诱发打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胃气不和所导致,也有外感风邪饮食不当,情志不遂等多种原因。民间治疗打嗝偏方:1、沉香蔲仁汤:沉香、白蔻仁、紫苏各3克,柿蒂6克。先将沉香、白蔻仁和紫苏共研成细末,柿蒂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成汤备用。每次取1克沉香蔲仁紫苏粉,用柿蒂水送服。每日3次。可治疗胃寒所致的打嗝。2、竹茹陈皮汤:竹茹、陈皮各10克,半夏6克,生姜3片。将上述所有材料共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40分钟。每日饮服3次。可理气,和胃,降逆,用于治疗顽固性打嗝。3、陈皮人参汤:人参12克、陈皮3克。将人参和陈皮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至汤浓时即可。每日饮服3次。可治疗顽固性打嗝和脾胃虚弱所致的打嗝。4、枳壳木香散:炒枳壳15克、木香3克。将炒枳壳和木香共研成细末,混合均匀。每次服3克,每日3次,米汤送服。可治疗伤寒性打嗝。5、芭蕉花方:芭蕉花10克、白酒1小杯。将芭蕉花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10分钟,取其汁待温后加入白酒混合均匀。每日1剂,分3次饮服。可治疗打嗝。6、南瓜蒂方:南瓜蒂5个。将南瓜蒂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煎30分钟。代茶饮。可和胃降逆,止打嗝。打嗝的反射疗法:1、在右脚背,找到横膈膜反射区,用手指从脚背内侧往外侧推按。再从右脚底靠外侧的肝部反射区,用食指单方向往上刮。此方法可疏肝理气,预防打嗝。2、吃饭突然打嗝,用中指按压天突穴18下。找到耳窝处,双手手指同时点耳窝18下。3、一口气喝13到15口水。新生儿打嗝反射疗法:如果是奶嗝,让婴儿趴在肩膀上,在婴儿背部从下往上轻拍,直至拍出奶嗝。如果是气嗝,在婴儿脚底整体沿顺时针方向揉,再在脚背的横膈膜区,单方向推按。老人打嗝治疗方法:双手弯曲,从大椎穴往下推脊柱到长强穴,做9遍。韭菜籽治打嗝:韭菜子粉成末。1日3次,每次9克,温开水服用。韭菜籽有暖胃健脾之功,可治顽固性打嗝。低头弯腰治打嗝:尽可能的低下头,弯下腰,屏住呼吸憋气。憋不住气时,再站起来呼吸,一般1~2次见效。黑芝麻白糖治打嗝:黑芝麻1小勺,白糖1小勺。温开水冲服,治嗝有效。可治胃寒引起的打嗝。半夏桔皮方:半夏、桔皮各5克。共研末加姜汁调匀,外敷肚脐。辛散通温,理气,降逆止呕。适用于打嗝呃逆者。喝醋方:打嗝时,饮一小口醋。可缓解膈肌痉挛。烧指甲方:剪一块手指甲,用镊子夹住一端点燃,闻其烧出来的烟,即会打喷嚏,随之打嗝即好。虽然烧指甲的气味不佳,但2秒钟即可止嗝。 民间止嗝偏方:1、喝一大杯温的白糖开水。2、打嗝时用左手按住右手的脉搏,或是右手按住左手的脉搏,一分钟止嗝。3、山楂汁15ml,每日饮服3次或山楂丸2丸,细嚼慢咽,每日3次。4、砂仁2g,慢慢细嚼,将爵碎的药沬随唾液咽下,每日3次。5、用指甲或火柴头、牙签按压耳轮脚刺激1~3分钟。6、雪花梨四两、生姜二两榨汁,加一勺红糖加热,趁热喝下,此方非常有效。7、舌头下面放一勺糖。糖可以刺激喉咙后侧的神经,而中断体内的神经信号,也包括引起打嗝的那条神经。仅供弟子们学习和有缘人参考。希您推荐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ebsaw.com/jbby/12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