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一个父亲,提前十几年为孩子变盲人而做准备?
近期热映的电影《了不起的老爸》里,王砚辉饰演的父亲早早就训练儿子走盲道、盲弹钢琴,给他铺好了变成盲人后,继续以音乐为生的道路。
一切都是为了帮儿子,及早应对一种可怕的罕见病——多发性硬化。
(剧透预警!没看过电影的,建议跳过Part1)
肖尔东(张宥浩饰)是一名多发性硬化患者,也是一个怀有“马拉松梦”的少年。
他的父亲肖大明是重庆的一名出租车司机,每天都会逼迫儿子预习“盲人生活”。
因为,这个病就像一个藏在身体的“地雷”,不知哪一天,就可能夺去儿子的视力,甚至生命。
“养儿子、学音乐、讨老婆,老肖,你要养儿子一辈子”,当肖大明的同事开玩笑的时候,他的回答是:“老子养他两辈子”。
为什么是两辈子?
因为曾经,他还经历了一次与爱妻的生离死别。
原以为这已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没想到,“儿子也有这个病”。
如果不发病,最好。
如果发病,会失明,最后像妻子一样,在失明中走向人生终点……
什么时候会发病?
万一儿子发病后,自己已经不在人世了,该怎么办?
失明后的世界,儿子能适应吗?能活下去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这个被现实压弯了腰的中年人,重新支棱起来了。
从小就训练儿子走盲道,盲弹钢琴;
监督儿子“给老子好好做眼保健操”;
有点吓人的羊眼睛汤偏方;
还有“不许跑步”!
因为,妻子就是一名马拉松运动员,查出多发性硬化后休养了一段时间,又为了梦想再次参赛,结果未能如愿就病发去世了。
“绝对不能让儿子以后这样”的想法,让他坚决不许儿子跑步。
没想到,儿子就算光着脚,也要完成自己对马拉松的梦想。
更残酷的是,在赛场上,肖尔东真的发病了。
亲情的弧光,在电影后半部分升华。父子俩阴差阳错,决定要在“山路十八弯”的重庆,一起跑马拉松。
一个胖,一个盲,怎么跑?
视力微弱的儿子,需要老爸的陪同;胖胖的老爸,却跟不上儿子的速度。陪伴这件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让所有的父爱落了地。
父爱,就是和儿子牵手站在起跑线,一起跑过10公里、20公里、30公里……和最终的放手。
在父爱之外,更牵动我们的,正是那个隐形的主角——多发性硬化。
这是个什么病?
为什么会让人变盲?
为什么明知有可能得病,却不能预防?
这个病治不好吗?
看过电影的你,恐怕有个问题想问我们。
别急,我们马上就进入正题!
关于多发性硬化,先说几个关键词:
发病原因不明
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误把人体正常组织,当成有害物质来攻击
破坏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控制人体的“司令部”
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1]
“美女病”:女性比男性高发[1]
罕见病:中国发病率0./10万人,也就是每50万人才有1人生病[2]
中国预计约有2万-7万名患者[3]
总结一下:这个病少见,但非常严重。
1.这是个什么病,为什么会让父亲提前十几年就训练儿子准备做“盲人”?
多发性硬化主要伤害神经系统,它的进攻“静悄悄”,直到有一天,视力急剧下降,或四肢麻木无力,甚至失明或瘫痪。
就像头顶有一只不知何时落下的靴子,肖大明唯一的应对办法,就是让儿子提前适应盲人生活。
2.这个病遗传吗?
多发性硬化并不是遗传病。但遗传因素是可能的发病诱因之一,其他还有病毒感染、环境因素等。
假如家族中有一人患多发性硬化,则其他近亲的患病几率也提高。肖尔东的母亲患有这种疾病,就会导致他的患病率高于常人。
总的一句话,这个病的病因还不明确,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
3.为什么老爸不让儿子跑步?
因为超过一半的患者,会有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4]。
马拉松这种剧烈运动,不利于控制病情和身体恢复。因为劳累会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进而导致更容易复发。
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能运动,主是要看自身情况。在医生的建议下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抵抗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4.除了失明,这个病还有别的症状吗?
有。
这个病主要伤害大脑的神经“司令部”。所以,凡是大脑能控制到的地方,都可能遭殃。
比如,四肢无力、行走不稳、疲劳、反应迟钝、言语不清、情感淡漠、大小便无法排出等。
换句话说,管哪儿的神经硬化了,哪儿就惨了。
5.很难治疗吗?能活多久?
这个病还没有彻底根治的办法,但是可以治疗。及时的正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5-6]。
但如果不接受治疗,则可能加重病情,进而失明、瘫痪,连米都走不了,最终致残。
虽然是一个罕见病,大概率一辈子都跟你我没啥关系,但再罕见的病,对中招的那个人来说,概率都是%。
我们想说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误诊!
多发性硬化的误诊率非常高。超过一半人在发病1-5年后才能确诊[4]。
由于视力障碍,可能会求医眼科;
由于四肢麻木、无力,可能到骨科、风湿科、中医理疗科就诊;
由于尿失禁,可能去看泌尿外科……
就算找对了科室——神经内科,也有很多人被错当成卒中来治疗。
提醒!
一旦出现视力明显迅速下降、手脚麻木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神经内科求治。
最好医院,或省医院哦~
大多数人眼里只有两种病:治得好的病和治不好的病。
医生眼里也只有两种病:已经攻克了的病,和正在攻克且一定要拿下的病。
如果你身边有人不幸患有某种罕见病,请你一定要给予ta更多的关爱!
也希望你能分享这篇文章到朋友圈,让更多人一起关爱罕见病患者!
审稿专家:杨欢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GoodinDS.Theepidemiologyofmultiplesclerosis:insightstodiseasepathogenesis.HandbClinNeurol..
[2]TianD,ZhangC,YuanM,etal.IncidenceofmultiplesclerosisinChina:Anationwidehospital-basedstudy.TheLancetRegionalHealth-WesternPacific.;1:010.
[3]《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国卫医发(〕10号.
[4]多发性硬化患者生存报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5]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版).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年11月第25卷第6期,-.
[6]CerqueiraJJ,etal.Timemattersinmultiplesclerosis:canearlytreatmentandlong-termfollow-upensureeveryonebenefisfromthelatestadvancesinmultiplesclerosis?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89:–50.
如果你有更多健康、疾病、用药问题请转载请注明:http://www.ebsaw.com/jbby/12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