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简况
德沃夏克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
EMIcdc-2
杜普蕾(大提琴)
芝加哥交响乐团
巴伦波依姆指挥
年11月11日录制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
杜普蕾(大提琴)
芝加哥交响乐团/巴伦波依姆指挥
本号德沃夏克相关链接:
斯拉夫舞曲作品46号
俄罗斯民族乐团/米哈
第七交响曲Op.70
伦敦交响乐团/安塔尔·多拉蒂
新世界交响曲Op.95
芝加哥交响乐团/弗里茨·莱纳
弦乐小夜曲IIOp.22
圣乔治皇家弦乐
狂欢节序曲,Op.92
芝加哥交响乐团/弗里茨·莱纳
小提琴曲幽默曲
格鲁米奥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
皮亚蒂戈里/波士頓交響樂團/查尔斯·孟许
沃尔塔瓦河
RCA胜利交响乐团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独奏:罗斯特罗波维奇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米沙·麦斯基大提琴)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马友友演奏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富尼埃演奏这首大提琴协奏曲(Dvoák-Op.)德沃夏克作于年11月——年2月,后来做过一次修改,是最受欢迎的名曲之一。本曲年3月在伦敦的爱乐协会音乐会上初演时,由德沃夏克本人指挥爱乐交响乐团,大提琴独奏家英国人列欧·斯坦。本曲与《新世界交响曲》的气质有相通之处。据说是参观美国与加拿大交界处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印象,促使德沃夏克创作了本曲。乐曲旋律使人感到温馨,音乐富有交响性。在古今中外的大提琴协奏曲中,CD品种最多的可能就是这一首。罗斯特罗波维奇一人正式出版本曲CD就有8种以上,其中现在仍在上市的有六种。第一乐章快板,B小调,4/4拍,奏鸣曲式。没有序奏,一开头就由单簧管的低音区呈示第一主题。不久后用乐队全奏以ff的力度反复。与此相对应的第二主题表情丰富,用五声性的音调。有人说,德沃夏克的乡愁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上两个主题都由大提琴加以自由变形,带有丰满的即兴性。整个乐章以第一主题为主,有狂想曲的特点,独奏大提琴变化自如的表现具有很大的魅力。第二乐章适度的柔板,G大调,3/4拍,三部曲式。主要主题由单簧管呈示。中间部转到同名小调G小调,以乐队的强烈全奏开始。接着独奏大提琴在弦乐和管乐的陪衬下,唱出一支表情丰富的歌。这是根据作者七年前创作的歌曲集《四首歌》中的第一首《让我独自一人》(Op.82之1)作成。据传,德沃夏克初恋的对象约瑟费娜·考尼乍瓦很喜爱这首歌。主要主题再现后,以短小的结尾结束。第三乐章中庸的快板,B小调,2/4拍,自由的回旋曲式。开始时由圆号奏出主题的动机,后由独奏大提琴呈示完整的主题。在乐章中这个主题还起着作用。与其配合的几个插部主题有的具有舞曲性;有的抒情明快,在富有交响性的调色板上,它们各得其所。逐渐放慢速度以后进入行板的结尾部。在这儿,除乐章回旋主题的动机外,如回忆般还出现了第一乐章开头主题的动机。不久,就加快速度和音量,用乐队全奏有力地结束全曲。永不消失的琴声年10月19日杰奎琳杜普蕾,这位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因患多发性硬化症而不幸逝世。年仅42岁。
杜普蕾演奏生涯虽然只有短暂的十来年,但是她的出神入化的演奏艺术至今仍令人赞叹。因为像她那样达到心琴合一的至高境界的大提琴演奏家是极为少见的。
杰奎琳年生于牛津,就学于大提琴学校即伦敦音乐戏剧学校,毕业后又随罗斯特罗波维奇和保罗·托特利埃学习。年首次举行独奏会,第二年演奏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从此与该曲结下不解之缘,年杜普蕾随BBC交响乐团访美。年与钢琴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在耶路撒冷结婚。这对音乐伉俪经常在一起举办音乐会。为唱片录音,还和祖克曼、帕尔曼举行室内乐演奏。
年纽约林肯中心的一场音乐会,当时她正在演奏,忽然手指全无知觉。两年后不得不完全终止演奏生涯。以后她又热情投身于教学,直至生命最后。年杜普蕾受封不列颠帝国四级勋位。
杜普蕾激情、浪漫、极具感染力,被认为在音质与风格上具有海菲兹不可言语的特点、是“费尔曼的风范再现”。
人们热爱杜普蕾,不仅因为她的艺术,也因为她的人品。无论何时,她都是那么开朗,音乐、朋友的幽默伴随了她的一生。她成立了“杰奎琳·杜普蕾硬化症研究基金会”,希望将来患有这种病的人能免遭她的不幸。
我们今天可以从杜普蕾留下的录音中欣赏她那富于魅力的琴声。她的唱片除了两首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外,舒曼、德沃夏克、戴留斯协奏曲等也都是极为出色的。尤为珍贵的是记录了她的生活、排练和演奏等生动情景的影碟《杰奎琳·杜普蕾与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是我们有幸一睹杜普蕾的非凡技艺和奕奕风采。
许多音乐家对杜普蕾都深怀敬意。马友友曾谈到杜普蕾因病再不能演奏“是现代音乐界的悲剧”。20世纪世界级女大提琴家,除了老一辈的拉亚·加尔博索娃(-)和扎拉·内尔索瓦,杜普蕾之后竟无人能出其右。
(张雄于年)
1.2.3.4.5.6.7.8.9.10.11.杰奎琳·杜普雷
杰奎琳·杜普雷(JacquelineMaryduPré,年1月26日-年10月19日),英籍大提琴家。
五岁即展现过人禀赋。十六岁开始职业生涯,才华与年龄的落差倾倒众生;年,被确诊罹患多发性硬化症,遂作别舞台,卒于盛年。她用的最久的一把琴叫大卫朵夫(Davidoff),它就是现在马友友用的那把,知道马友友也拉过《埃尔加e小调协奏曲》。她的故事在年改编为电影《无情荒地有琴天》。
杰奎琳·杜普蕾(JacquelineduPré)于年1月26日出生在英国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当她四岁时,听到收音机里大提琴的声音,就要求要那样的乐器,从此展开了杜普蕾与大提琴之间的不解之缘。五岁时,她开始在HerbertWalenn’s伦敦学校学琴。
年,十一岁时,赢得theSuggiaAward,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当年的评审还包括了巴比罗利爵士(SirJohnBarbirolli)。
年,由杜普蕾担任大提琴,巴毕罗里(SirJohnBarbirolli)指挥伦敦交响管弦乐团,演出英国作曲家艾尔加(E.Elgar)的大提琴协奏曲(CelloConcertoinEminor,op.85)。这张录音对杜普蕾非常重要,因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台上的地位。钢琴家顾尔德曾经说过,杜普蕾的艾尔加协奏曲,呈现了无限的悸动与热情。后来她第一次听到那张与巴毕罗里合作的录音时,曾令人吃惊的说道:”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只可惜,她无法再录下更好的Elgar,到底她想表达什么?我们永远无法得知。
杜普蕾演奏的Elgar没有人会错过,很多人都喜欢听她的协奏曲录音。在管弦乐衬托下,她全身投入,充满朝气,又不失女性的细腻,也不是完全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的情感演出,从她手指尖的传递出来的琴音,让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热情与音乐诠释所感染。杜普蕾诠释艾尔加的E小调协奏曲无人能出其右。直到现在,据说只有马友友的演出稍许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好厉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语成谶啊!也许只有顶尖的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顶尖同行的水准,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许多古典音乐乐迷心中的一个叹息。
一九六七年,她在耶路撒冷和阿根廷籍钢琴家巴伦博伊姆(DanielBarenboim)结婚(巴伦博伊姆在一九七五年时,担任OrchestreofParis的指挥)。杜普蕾和巴伦博伊姆共谱恋曲,为古典乐坛留下佳话。他们不论在生活或是音乐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侣。
他们合作演出,很多乐评人说是奇妙的一对。杜普蕾和她的先生巴伦博伊姆也多次合作过艾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他们合作过的版本,是一九七〇年,由巴伦博伊姆指挥费城交响乐团演出的录音。这份她与夫婿巴伦博伊姆在一九六七年合作的录音是两人合作灌录的许多唱片中最常被人聆听与谈论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在浪漫派音乐上所采取的风格和手法,与勃拉姆斯的严谨有很大的差别,杜普蕾在音乐中发挥了她自由的本性,完全挣脱出勃拉姆斯音乐里给予大提琴角色的限制(乐曲中钢琴的地位较高),她捉住所有的机会展现她的魅力,而巴伦波因则体贴而充满爱意地予以扶衬。
可惜到了一九七〇年她的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sclerosis)迫使她不得不中断演出活动,一九七一年她正式停止演出,并完成她最后的录音作品:萧邦与弗兰克大提琴奏鸣曲。
一九七三年,廿八岁时,在伦敦最后一次公开登台,在祖宾·梅塔的指挥下,演奏的曲目就是与她渊缘最深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从此因病告别音乐舞台。
杜普蕾一生中拥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现代制作师的作品,两把则是斯特拉迪瓦里古琴,其中大卫朵夫如今则为马友友所有。马友友曾经说过:“这把大卫朵夫(DavidoffStradivari)对我而言,他是我演奏过最好的乐器,我真的相信这把琴是有灵魂的,而且也具有想像力。”
在电影JackieandHilary(《她比烟花寂寞》)中,杜普蕾和巴伦博伊姆有一段对话。
“如果我从此不会拉琴,你还会爱我吗?”
“不会拉琴,那就不会是你了。”她老公说。
杜普蕾的生活中,最后就只剩下医师、护士和几个老朋友。巴伦博伊姆开始是每隔一段时间来探望她,这样一直持续到巴伦博伊姆在巴黎另组一个家庭之后,有了新家,回来的机会就更少了,最后只留下她一个人慢慢孤独的死去。
有文章说,巴伦博伊姆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国人也没有原谅他。如果巴伦博伊姆不是一个天才,没有理想和抱负,也许他就能专心地守在生病的妻子旁边,一直到妻子离开人世为止吧!
世事总是不尽如人意,上天给予杜普蕾最完美的音乐天赋,又只给她在舞台上十年的风光岁月,如彗星般的短暂。幸好她成熟得快,这十年间她所留下的音乐记录,所达成的音乐成就,已经足够令她不朽,所有跟他合作过的音乐大师都对她赞誉有加。杜普蕾的音乐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充满内涵,而且还会激发出同台演出者的潜力。StephenKovacevich甚至表示,自从杜普蕾退出舞台后,他再也没有与任何一位大提琴家合作过,因为”再也无法感受到那种超乎寻常的舞台魔力,自己也无法奏出与当时一样充满活力的音乐。”
建议喜爱杜普蕾的朋友看看她姐姐和弟弟写的书和根据此书拍的电影。一位被音乐扭曲了生活的天才,一位离不开音乐的天才。尽管书与电影颇遭非议,一些音乐家纷纷驳斥,杜普蕾的生前好友罗斯特罗波维奇、梅纽因、帕尔曼、祖克曼等音乐界名人在影片首映期间公开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声明指出:“影片中的杰基(杜普蕾的昵称)决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杜普蕾。”而后导演努培(ChristopherNupen)制作了纪录片《WhoWasJacqulineduPre?》,再次描绘了她的一生。(来自百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ebsaw.com/jbby/12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