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孩子,你想留给孩子的是什么?一箱箱的珠宝,刷不完的黑卡,一栋栋的房子,一幅幅的名画……
清末的超级富豪盛宣怀给儿子留下了上海的一百栋楼,但却让儿子一夜之间输光了。晚年子孙沦落成乞丐,穷困潦倒地乞讨生活。
民国的四大才女陆小曼家世显赫,不仅从小学习传统教育国文、数学、物理、图画、音乐、历史等,还学习日文、英文等十几门课程,让她多才多艺,成为北京的名媛。但是父母的宠溺和人格教育的忽视,让她挥霍无度,醉心于了纸醉金迷的交际场。在和徐志摩成婚后,每月高达六百元银元的花销,逼得徐志摩只能疯狂地兼职,来满足她骄奢淫靡的生活。晚年更是依附翁瑞午,悲凉凄惨。
而出生在芝加哥南城的黑人女孩-米歇尔·奥巴马,在饱受种族歧视,放学走路都要把钥匙尖朝外防身的环境中,却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她是美国民众最渴望的美国总统人选,是拜登钟意的竞选搭档,是名嘴主持奥普拉口中的来自芝加哥南城的“邻家姐姐”,是总统家庭的“神仙眷侣”,是精英与平民并存,是幽默与魅力齐飞的首位非裔第一夫人。
她的自传《成为》给我们完美诠释了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比家境和物质财富,而是在有爱的家庭中,养出两个自信、阳光、有教养的孩子。
那么,她的父母有什么秘诀,才教养出两个普林斯顿的高材生,一个成为美国第一夫人,一个成为银行的副总裁呢?
1、从来不把儿女当做小孩子,而是旨在培养未来的大人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做过一首《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我们一些父母总觉得孩子小,不懂事,需要强加规矩或者斥责,才会让孩子听话。殊不知,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有尊严的。我们对孩子的尊重、信任和理解才是架起亲子关系的桥梁,帮助他们克服情绪的不成熟和行为的不稳定,从而成为一个自信、乐观、有主见的大人。
米歇尔在书中讲道,母亲总是秉持着一种禅宗式的冷静和中立,对孩子们的事情不过分参与,但是不会因为忙碌而忽略孩子;而是不急着干预,先观察孩子的情绪,慈爱地见证着孩子们每天的喜怒哀乐,但在事情变糟时,会给予孩子同情和建议。
米歇尔的母亲告诉孩子:我培养的不是小孩子,而是未来的大人。
当他们做了很棒的事情,母亲只会轻描淡写地表扬一下。因为她觉得做得很棒是理所应当,而不应该是让父母高兴的理由,让孩子们失去做事的动力。父母也没有给他们制定几点回家的规矩,而是反问孩子“觉得几点回家比较合理?”,并相信孩子们会遵守承诺。
当哥哥克雷格情窦初开,想和一个女孩约会时,他想去但又内疚、有负罪感,害怕偷偷摸摸地约会让父母不会原谅他。在纠结中,他告诉了妈妈。妈妈并没有如他们所料地训斥孩子,而是把选择权交给了孩子,漫不经心地说:“你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处理?”
当米歇尔和哥哥对父母追问不懂的问题时,不管问题有多么幼稚,父母从来不敷衍他们,不把他们当做孩子来说教,而是为此谈论几个小时,一直到孩子满意为止。甚至在米歇尔为了自己的喜好,追问妈妈:“为什么要早餐吃鸡蛋?”,引发了一场关于蛋白质的亲子讨论,最后以米歇尔喜欢的花生酱代替鸡蛋结束了讨论。
父母用信任为孩子做基座,让孩子们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生活,需要自己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后的后果,从而把他们推向了世界。
正是父母对孩子的信任,让米歇尔在成长的过程中敢想敢做,不依附别人,敢于发声。在大学申请顾问居高临下地蔑视她不是普林斯顿的料时,她没有降低目标,没有因为别人的观点而改变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而是调整方法,选择真正了解她的人给她写推荐信,认真准备申请资料,用行动和努力向目标挺进。
所以,作为父母,在育儿路上,不要把孩子当做小孩子,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对他们呼来喝去,强行命令,让他们失去自尊心和责任心。而是,把孩子当做大人,尊重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平等对话,给他们选择的机会,让他们担负起成长的责任。
2、母亲放手给孩子自由,但要做孩子的观察者,默默地支持他们
米歇尔的父母从来不把孩子当做小孩,对他们予以信任,也放手给孩子自由。但她们并没有就此不管不顾,给孩子放养,而是母亲站在孩子的身后,默默地观察孩子。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成为脚手架帮助孩子爬过一个个坑。
米歇尔一年级时,被班级的男生欺凌打脸。妈妈知道后,抱住女儿安慰了她,立刻到学校了解事实的真相,让欺凌的男生向女儿道歉。妈妈虽然过多告诉女儿在学校的经过,但是安慰米歇尔:那个男孩生活一团糟,因为内心害怕,恐惧,所以才去吓唬别人。
米歇尔妈妈告诉她:这些人之所以咄咄逼人,只是想用外在的强悍伪装自己,是内心充满恐惧的人。面对这样的人,能躲则躲,躲不开就正面对抗。而最关键的是永远不要让恶霸的辱骂或欺凌影响到我们。
正是米歇尔妈妈对女儿的支持和引导,让她重新定义了欺凌和重拳,学会了从坏事中抽离自己的内心,不因为外界的恶言恶行而影响自己,学会了在不公正中逆风翻盘。在帮助奥巴马竞选总统时,面对媒体的诋毁和过度解读,选择了不回应,过滤坏消息,从而越来越乐观、自信。
米歇尔二年级时,老师因为不喜欢他们,觉得他们是“坏孩子”,就对他们不管不顾,把他们扔在地下室阴冷晦暗的教室中。米歇尔回家和妈妈抱怨学校的情况,妈妈接纳了女儿的抱怨,以平静的口吻“哦,真的吗?”,“天哪”回应孩子。
但是,妈妈却背着孩子开始了数周的游说,直到学校把米歇尔和几个表现好的孩子抽到别的班级。而且,她很多年后得知,妈妈直接走到那位二年级的老师面前,礼貌地对她说,不应该做老师。
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书中讲道:婴孩有其内在的精神胚胎,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我。而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做孩子的观察者,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活动和自由思想的环境,用爱浇筑他们成长的土壤,帮助他们破译自己的心理密码。
前几年,有父母因为武断地理解放手与自由,让六七岁的孩子自己乘公交,最后走失迷路,酿成苦果。就是因为父母没有真正理解自由与放手,放手不是放任不管,把孩子推出去就了事,而是做好准备,带孩子熟悉路线,知道哪站上车,哪站下车,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学会放手。
作为父母,给孩子爱与自由,不是对孩子无拘无束,强迫孩子自己坐公交上学,拔苗助长。而是在安全的环境中,让孩子自由地选择和探索,发展自我,但会在孩子身后做观察者、陪伴者,见证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孩子有需要时,提供帮助和建议,让他们积蓄成长的力量走出去。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在《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书中讲道,母亲的重要不只是因为她将孩子带到世上,母亲还能影响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给孩子最好的母爱,他们都会成为好孩子。
美国火箭总工程师希坎姆在《十月的天空》书中讲道,自己为了研发火药使火箭飞得高一些,把家里的热水炉炸掉了,因为害怕不敢回家,没想到妈妈只是安慰他:
“我早就告诉你父亲这个热水器要换了,他不听,现在他必须买一个新的了。”
他感动于母亲的宽容和理解,决定把火箭发射成功作为自己毕生的理想,来回报妈妈。
母亲,是家庭的温度调节器,母亲开心,全家开心;母亲暴躁,全家都会在水深火热中。母亲是家庭的定海神针,更是孩子的守护神。给孩子什么,都比不上给孩子满满的母爱。
3、父亲用乐观和坚强,成为孩子的永动机,用生命影响着生命
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
米歇尔的父亲因为患有多发性硬化症,腿部无力,无法正常走路,但是他不抱怨自己的缺陷基因,也不祈求上帝的施舍,而是接受命运的安排,一门心思地往前看。
一家人去购物时,他因为不方便爬楼梯,就坐在商场一楼看包。去参加孩子的钢琴演奏时,他尽量开车停到离舞台最近的地方,尽管需要多花钱,但可以让自己少走几步路。爬楼梯不方便时,就走一步休息下,再前进。不能亲自参加喜欢的拳击和游泳,他就在电视上观看运动项目。
当哥哥克雷格对篮球产生兴趣时,父亲不能陪哥哥打球,就用手抛硬币,鼓励哥哥跳起来去够。当哥哥篮球技术突飞猛进后,父亲鼓励他去寻找更强的对手,让儿子独自到市区和篮球打得好的孩子一起比赛,让奋斗成为了儿子的主旋律。
因为肌肉萎缩,他就从单拐换到双拐,但在空闲时,仍然陪伴孩子游泳、野外烧烤,不远千里地开车12小时,从芝加哥到新泽西州参加儿子的篮球比赛,参与女儿的大学活动。
他仿佛过滤掉自己的伤痛,全心全意地工作,支付家庭账单,也从来没有因为日益严重的多发性硬化症,耽误过一天的工作,反而在双休日,为当地的民主党服务。他带着内向、不情愿的女儿去选区看望选民,和他们拥抱,聆听他们的苦难,尽全力地帮助他们。
虽然米歇尔的父亲在体力上不能给孩子支持和力量,但却用情感和智力的引导支持着孩子们,用自己的力所能及和乐观影响着孩子们,让不擅交际的米歇尔变得更加外向和喜欢交际,也更感同身受底层民众的疾苦和混乱,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抗挫力。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在《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书中讲道,科学家研究发现,母亲抱起婴儿时,婴儿的心跳和呼吸会降低,变得安静;而父亲抱起婴儿时,孩子的心跳和呼吸不降反升,变得兴奋起来,期待和爸爸做游戏。
父亲在带娃过程中的运动能力、力量感、掌控感和冒险能力,都是妈妈不能比拟的,而且,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踏入社会的社交雏形,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所以,作为父亲,请在空闲时间里,陪孩子做游戏、运动、聊天,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父亲爱着的,是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ebsaw.com/jbby/13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