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跨年前几天,12月28日上午10点,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年医保目录谈判结果。吊足大众胃口的“神药”PD-1抑制剂,谈判结果尘埃落定,四家进口药企全军覆没,三家参与谈判的国产药企全部谈判成功。
除了万众瞩目的PD-1抑制剂,今年一共有个品种被纳入了医保谈判的范畴,最终有个品种谈判成功,谈判成功率是73.46%,如果光从谈判成功率这一指标来看,相比去年的58.82%,今年成功率提高了不少。
不再追求灵魂砍价
谈判成功率提高的另一面是,大部分品种较为温和的降价幅度。
今年的平均降价幅度是50.64%,是国家医保局组织谈判的历史降价幅度最低值,去年是60.7%,前年是57%。
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像去年那样,迅速红遍网络、为网友们津津乐道的“4分钱之争”的灵魂砍价场景,消失了。去年央视新闻的一段砍价视频中,药企报价4.4元,专家说:“4太多,中国人觉得难听,再降4分钱,4.36元,行不行?”药企:“好”。
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降后价格”、“最高降价幅度”等数据不再是官方对外发布的重点。相反,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开始却第一次谈起,“我们不追求降幅,我们只追求合理的价格”。
这些微小的表述差异,其实从本质上说明,过多追求降价幅度的灵魂砍价不具备可持续性,大刀砍价的时代即将过去,作为支付方的医保与作为需求方的药企经过几年磨合期,逐渐有了更多价格共识。医保谈判这道门槛,让想要进入医保目录的药企,在医保谈判之前就主动将药价从天价或虚高降至合理范围。
原目录内的占用医保资金超10亿品种均重新谈判
年是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的第一年,对比去年,在目录动态调整规则上,今年更为严苛,也更加强调医保经济性原则:首次尝试将原常规目录内的独家品种也纳入到医保谈判目录中。
这些独家品种的共性是,年支出医保基金超过10亿元的品种。而这样的品种有14个。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医保药品常规目录内的品种非常多,这些品种恰恰从没有经历过药品谈判时代,此前多年,在药品准入时并未大幅降价,至今也是如此,所以药价一直高居不下,出现了比谈判目录内的部分创新药医保支付价还高的现象。
“他们同类的药品在目录里面也有,我们会告诉他们,如果谈判不成,可能就得从目录里面出去。”熊先军说。最终,这14个重新拿出来谈判的品种,均通过降价再次回到医保目录,平均降价43.46%。
这一调整原则释放了一个信号:在医保目录内的独家品种,并非“安枕无忧”,随时要面临被拿出来谈判降价的风险。
而风险的另一面是,国家医保局也首次给了药企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被动纳入到主动申报。回看前几年药品谈判规则,谈判的品种均是由专家遴选,企业被动参与谈判降价。如果想走院外市场或者商保途径,又对自家的独家品种的销售量充满信心,企业可以不用参与谈判。
但企业参与谈判的积极性并未因此降低。今年的医保目录调整,方案公布后,国家医保局共接到申报信息条,涉及药品种,经过审核、公示、复核,最终种药品通过了形式审查。种药品中,共有种符合条件的医保目录外药品通过了申报环节。
△文末扫码回复,获得完整医保目录图片来源:央视新闻高价罕见病药物无缘医保谈判
从前期申报目录上看,今年罕见病药品数量明显多于往年,如罗氏治疗A型血友病的艾美赛珠单抗、赛诺菲治疗庞贝病的阿糖苷酶α、治疗法布雷病的注射用阿加糖酶β等,后两者的成人年治疗费用均在万元以上。尤其治疗SMA(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天价”特效药诺西那生纳,因“70万元一针”在今年夏天引发了舆论,进入医保目录的呼声高涨。
在医保谈判的第一天,八点健闻就获悉,包括上述品种在内的年治疗费用30万以上的罕见病用药将无缘此次谈判。
尽管这一筛选原则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并未得到证实,但可以从现场专家发言以及谈判结果中窥见一斑。
此次医保谈判的药物经济学测算组组长、北京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院长刘国恩在发布会上强调了医保的五个特性,在公平性这个特性上,“对罕见病、肿瘤药物的价格做了一些考虑,因为它们回报相对于其他药物来说是相对比较低”。现实也是如此,上述高价罕见病药物均遗憾出局。
最终,出现在今年医保目录新增名单上的,共有7个罕见病药物。也就是说,患上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多发性硬化症、肢端肥大症、亨廷顿舞蹈症、特发性肺纤维化、肌萎缩侧索硬化(渐冻人症)的罕见病患者将在明年受益。
其中,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药物去年已有4款药物被纳入医保,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特效药的一款特效药也在去年被纳入了医保,这两种罕见病此前并非无药可用。
目前这些药品降价幅度尚未公布,具体能受益多少,明年能见分晓。
虽然高价罕见病药物无缘谈判,但从数量上看,医保目录中的罕见病药物数量并不少。有罕见病机构快速做了统计,经过这几年谈判,这次的医保目录共包含了治疗24个罕见病的55种药品。
值得注意的是,曾被踢出国家医保目录的依达拉奉又回来了。
依达拉奉是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渐冻人症)的一种神经保护剂。年7月,依达拉奉等神经保护剂药物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同时也被踢出了版国家医保目录。
早在年5月,美国FDA批准了日本田边三菱公司的原研药依达拉奉,用于治疗渐冻人症。由于可延缓患者运动能力的减退,依达拉奉入围了我国于年3月公布的第二批临床急需的境外新药名单。医院神经科主任樊东升教授当时对依达拉奉在国内治疗渐冻人症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依达拉奉作为脑血管药物已出现在国内相关治疗指南上,并纳入医保范围,患者更容易负担得起”。
恰恰因为国家医保局今年将可以申报医保谈判的品种上市日期延长到今年8月17日,同时在8月获批上市的南京先声东元制药赶上了末班车。今年其5ml/10mg规格的依达拉奉注射液最高中标价为43.99元/支。
创新药谈判成功率高
主战场从如何进医院
发布会上,官方甚至并未宣布“PD-1抑制剂降幅高达80%”这一战绩,但在稍晚一点播出的央视新闻中,熊先军接受采访时透露了这个消息。
虽然PD-1厮杀惨烈,但这并未妨碍更多创新药物进入医保。经过谈判,今年共有16种创新药被纳入了医保目录,有创新药企业内人士评价,今年创新药硕果颇丰,“总体谈判成功率较高”。
这16款药物包括单抗类、替尼类等抗肿瘤新药:德国默克的西妥昔单抗(结直肠癌用药)、三生国健的伊尼妥单抗(乳腺癌用药),蛋白激酶抑制剂类药物涉及豪森药业的氟马替尼(白血病用药)和阿美替尼(肺癌用药)、百济神的泽布替尼(淋巴瘤、白血病用药)、西安杨森的伊布替尼(淋巴瘤、白血病用药)、再鼎医药的尼拉帕利(卵巢癌用药)、阿斯利康的奥拉帕利片(卵巢癌、输卵管癌等用药)和奥希替尼(肺癌用药)等16款。
对比去年,去年也有不少单抗及替尼类肿瘤药物也被纳入医保,竞争格局无疑更为激烈,据悉,谈判后,医保目录内原有的这些药物有部分药物也都主动降价。
实际上,随着创新药上市定价趋于合理化、不再虚高、医保谈判对创新药的鼓励态度逐渐明朗后,越来越多的创新药被纳入医保目录,创新药之间的主战场和竞争格局从医院准入环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PD-1抑制剂,去年在医保谈判中互相较量的药企,最终只有一家进入医保,享受了一年的医保红利,而今年,四家国产药企同时进入医保,更多的焦虑却随之而来,他们中大多数的焦虑是,医院,医院。这时候,比拼学术推广、销售能力以及产能似乎就显得更为关键。
面临同样竞争困境的,远不止PD-1。继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之后,豪森今年才获批上市的阿美替尼也谈判成功进入医保。奥希替尼是此前唯一纳入中国医保的三代EGFR-TKI药物,阿美替尼是继奥希替尼后,全球第二个获批上市的三代EGFR-TKI药物。此次医保谈判中,阿美替尼降价64%。但降价完,还未享受到医保红利,就要医院准入之争。
毕竟,医保谈判不是带量采购,进了医保目录,能争取多少销售量,还要靠自己。
吴靖方澍晨于焕焕
撰稿
徐卓君责编32扫下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ebsaw.com/jbyf/1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