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大脑的指令,提取动作信号,指挥机械手臂准确执行动作,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现实生活中,这一“灵犀手”可以帮助肢体残障人士,解决许多烦恼。11月6日,第五届江苏省科协青年会员创新创业大赛生命科学领域决赛,在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浦口校区)举办,创新点十足的生命科学领域创新创业项目集中展示。
第五届江苏省科协青年会员创新创业大赛生命科学领域决赛由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南京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南京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局、南京江北新区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学会服务中心承办,:江苏省科协所属学会、高校科协,各设区市科协、江苏省科协人才服务中心、江苏省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江苏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研究会、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苏博子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协办。
决赛分创业组和创新组进行路演。创业项目瞄准市场痛点,创新项目直击科学研究前沿,比赛现场看点频现。“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罕见病,目前全球确诊患者大约为万人,其中中国患者3万人左右。瞄准罕见这一疾病治疗,创业组参赛项目“新型分子影像探针在相关疾病诊疗技术中的应用”展示了一款近红外荧光小分子探针,既可以完成这一疾病的诊断,又可以用于这一疾病的疗效评价以及相关药物的评价和筛选,为患者带去了福音。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化学品没有经过安全性评估,可能具有潜在的健康危害。南京医科大学教授顾爱华带来的创新组参赛项目“构建线粒体评估体系,评估环境化学污染的早期健康危害”,通过快速、灵敏、高通量评估线粒体损伤,实现化学物的健康危害早期识别与评估。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可以应用于新型化学物和传统农药的危害评估。顾爱华介绍,这一项目的优势在于既可以检测已知和未知化学物的安全性,又可以在有毒化学物对健康造成危害时,快速寻找到“解药”,有助于实现疾病预防的“关口”前移。
本场比赛评委,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顾宁直言自己也在比赛中学习到了新知识。“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不乏好项目。”顾宁在点评中指出,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一定要重视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他建议创业项目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继续拓展创新视角,把项目的优势延续下去;创新项目则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的成熟度,为未来进入创业阶段打牢基础。
从年江苏省科协青年会员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以来,生命科学领域决赛一直备受业内
转载请注明:http://www.ebsaw.com/jbzl/1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