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种功能,比如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支持造血、强大的免疫调节能力、促进组织器官自我修复能力等,能有效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本文统计分析在clinicaltrials登记注册的临床试验,并结合已经发表的临床文章,对间充质干细胞临床治疗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
从目前的已经发表的专业文章分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病种涉及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还有运动医学等。
系统疾病分析心脑血管疾病
间充质干细胞能分泌丰富的促血管新生的生长因子,不仅能促进内皮细胞形成管状结构,而且能稳定这种新生的血管并促进成熟,抑制损伤细胞的凋亡,这些功能特性有利于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治疗。一个II期临床试验显示,通过股动脉两次(相隔45天)输入自体骨髓细胞(混合细胞,包括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改善下肢缺陷的血液灌注,减低严重的下肢缺血的截肢率。
肝脏疾病
年瑞典报道了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能降低终末期肝病评分,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和胆红素,而且没发现不良反应。
年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学院报道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肝肝衰竭的大样本临床研究,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单次剂量、肝脏介入治疗)后短期(一个月)效果明显,肝功能改善,MELD评分降低,但是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长期生存率(约50%)没有差异,肝癌的发生率也没有差异。
免疫性疾病
基于间充质干细胞强大的免疫调节能力,间充质干细胞最早用于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以及治疗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的激素耐受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脐带间充质干细胞(1-5x10*6/kg剂量)和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白血病的多中心I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病人的恢复有一定效果,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II期临床试验研究中,未发现任何短期及长期毒性,治疗组与对照组2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累计发生率分别为51.8%和38.9%,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51.4%和74.1%;两年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病人存活率分别为69.7%和64.3%。这些结果再一次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需要优化治疗方案,重点是间充质干细胞的剂量和治疗频率。
LeBlanc等率先开展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严重肝、肠急性GVHD的临床研究,肝、肠临床指标很快恢复;激素耐受性急性GVHD患者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依然敏感,临床症状减轻,生存期延长,并且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间充质干细胞有效治疗GVHD的效果同样出现在儿童患者身上,而且表现出很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选择16位难治性或重症SLE患者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入治疗;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有明显恢复,SLE疾病活动性评分得到明显改变,并伴随外周血Treg细胞增加,以及Th1和Th2之间相关细胞因子平衡重建,证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SLE病情活动,并减少炎性因子。同样的机理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疾病的治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调整患者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加外周血Treg细胞的含量,减少远端关节的炎症浸润,从而明显改善远端关节的活动度,极大提高了RA患者的生活质量。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免疫调节功能在多发性硬化症(MS)和肌萎缩性侧束硬化症(ALS)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个I-II期临床试验,对15名MS患者及19名ALS患者进行鞘内或静脉内自体MSC输注治疗,治疗六个月后,ALS症患者平均ALSFRS下降不明显,但MSC患者的平均EDSS评分从6.7下降到5.9;MS患者和ALS患者的外周血Treg细胞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另一个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也证明自体MSC一定程度上改善MS患者的病情。
预约--白癜风分期治疗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ebsaw.com/jbzl/9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