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岁之间发病,1/3病人有家族史,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快速、无目的的动作,影响到多组肌肉,可有多发性发音抽动。
2.慢性病程,有缓解期。
3.理化检查、脑电图大多正常,少数脑电图有阵发性放电,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智力多正常。
1.肝风内动摇头,耸肩,挤眉眨眼,口出怪声,烦躁易怒;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
2.脾虚痰聚肌肉抽动无力,时轻时重,面色萎黄,精神不振,纳少厌食,喉中吭吭作响,声低气弱,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3.阴虚风动形体消瘦,精神疲惫,五心烦热,性情急躁,挤眉眨眼,耸肩摇头,口出秽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1.汤剂
(1)肝风内动:泻青丸加减。羌活3克,防风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栀子3克,大黄3克,钩藤15克。
(2)脾虚痰聚:十味温胆汤加减。太子参10克,熟地黄10克,枣仁6克,五味子6克,茯苓10克,半夏3克,陈皮6克,枳实6克,甘草6克。
(3)阴虚风动;大定风珠加减。生地黄10克,麦冬10克,麻仁6克,白芍药6克,龟板10克(先煎),鳖甲10克(先煎),生牡蛎15克,阿胶2克(烊化),鸡子黄1个(冲入),炙甘草3克。
2.中成药①肝风内动:杞菊地黄丸,每次15~20粒,每日3次。②脾虚痰聚:参苓白术丸,每次15~20粒,每日3次。(据《乡村中医实用技术》)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ebsaw.com/jbzl/9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