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针联终身名誉主席王雪苔

王雪苔(-),年12月21日出生于辽宁省义县,一个带有浓厚中医氛围的家庭,幼年受到的影响,使他与中国传统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年从国立沈阳医学院西医学本科毕业之后,毅然选择了前往地处农村的华北卫生学校,协助时任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兼华北卫生学校校长的著名针灸学家朱琏同志编著《新针灸学》。从此,中国医学界少了一位西医专家,却多了一位为传统医学擎旗呐喊之人。

一、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参与创造现代针灸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

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由于鲁之俊等人的积极倡导,针灸疗法在延安时期、解放战争中就为保障部队的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新生的中央政府对中医乃至针灸疗法都持有积极的扶持态度。年北京和平解放之后,华北卫生学校迁至北京,王雪苔协助朱琏创建了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第一所有关中医的研究所——针灸疗法实验所,这个实验所就是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之所以取名“实验所”,是与王雪苔和朱琏当时均主张以“现代西方医学理论特别是神经学说作为针灸的理论基础”的学术观点分不开的。但是当王雪苔接触了不少针灸名家,并用较多的精力研究古今针灸文献,读了不少中医典籍时,他的学术观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立足于西医转变到立足于中医,这个转变成为其今后学术思想升华的契机。

20世纪70年代末,历时10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中国又进入了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尽管由于针灸疗法的特殊性在“文革”中得到了大力提倡,但是其使用的无序和泛化在今天看来明显地留下了发展的隐患。年,借筹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之机,王雪苔亲自组建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对外名为全国针灸学会),并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鲁之俊任主任委员。为使针灸学科能得到更大地发展,他又于年力争将针灸专业委员会升格为国家一级学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针灸学会”,王雪苔当选为副会长,主持常务工作。从当前针灸已经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潮头来看,当初的这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在中医发展史上,官方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公元年左右),将针灸与其他医科分而教之是在唐代(公元年左右)。现代针灸教育发展的源头则来自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医学院校高级针灸师资培训班”。这个主要由朱琏和王雪苔承担讲课任务的、由中央卫生部抽调全国各地医学院校以讲师或主治医师为主的医疗教学人员参加的学习班,培养了一大批针灸临床与教学人员。学成之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各自医学院校开展了针灸教学工作,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的针灸专家或教授。如黑龙江中医药研究院的张缙教授、北京医学院的谢竹蕃教授等。这个培训班为后来针灸学科的迅猛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各中医学院纷纷成立针灸系或针灸推拿系。有感于邻国日本已经有了针灸大学,而作为针灸发源地的中国却没有一所正规的针灸专业高等教育机构,王雪苔在鲁之俊会长的支持下,联合针灸界部分知名专家,呼吁创建一所针灸学院。几经周折,这个倡议很快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和支持,于年春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了北京针灸学院筹备处,王雪苔作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分管筹备处的工作。为创建针灸学院,他亲自起草各种文件,协调各种关系,倾注了大量心血。年北京针灸学院正式成立,当年夏季招收了首届针灸专业本科大学生,学制五年。后更名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这是有史以来我国的第一所针灸高等教育的本科院校,是我国现代针灸教育史上的重要一页。

创办一本针灸期刊,是现代针灸学者们的共同心愿。~年,由承淡安创办的《针灸杂志》共出版了36期;年~年杨医亚、马继兴创办的《中国针灸学》杂志共出版了4期;解放后,还有《中南针灸》《现代针灸》等杂志,可惜寿命都不长。~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也曾出版过《针灸杂志》,是借用了《中医杂志》的编辑力量和版号出刊的,但只出了3期就因“文化革命”而夭折。上世纪70年代末,在已故前中医研究院院长、首任中国针灸学会会长鲁之俊的大力支持下,王雪苔开始为创办一本高水平的针灸杂志而努力。他亲自制定了“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的办刊宗旨,确定了办刊目的是“既要能反映我国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要适合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学习和提高的需要”,提出办刊原则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之间进行自由讨论”。他精心规划着编辑班子的配备,明确挂靠单位与领导关系、稿件来源、刊期,甚至版面形式、刊物名称、各部分内容比例等都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研究而确定。杂志定名《中国针灸》,既表明了身份地位,又涵盖了整个学科的内容,且又琅琅上口,易叫好记。正是由于制定了恰当的办刊宗旨和目标,《中国针灸》杂志创办25年来,一直得到针灸界广大同仁的欢迎和爱护,已经成为反映我国针灸临床与科研水平的重要学术窗口。

在现代针灸发展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创建。针灸从公元6世纪就走出了国门,但要联合世界各国的针灸医学工作者共同研究和发展针灸,却是到了现代才能憧憬。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就已经有了多个国际性针灸组织,其中创办较早、影响较大的有法国针灸学者R.de.La-Fuye发起成立的“国际针灸协会”,奥地利JohannesBischko教授发起成立的“国际针灸及相关技术医学会”,以及法国针灸医生阮文仪等发起的“世界针灸医生及针灸学会科学联盟”。“国际针灸协会”在~年召开了8次世界针灸大会,中国仅仅是派代表出席了第六、七、八次会议。在当时国际针灸发展的潮流中,中国并没有站到她应有的位置上,这与针灸发源地的身份实不相称。实际上多数国际针灸专家也认为,中国如能介入进来必将会对针灸学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年第一届世界针灸大会召开时,保留了我国的席位和报告时间就说明了这一点。出于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王雪苔在~年间,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具体主持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创建工作。他广泛联络各国针灸界知名人士,起草了各种文件。其间,为了保证该学会的领导权由中国掌握,同时还要维护国际针灸界的团结,经过了许多艰难地谈判和协调,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WFAS)终于在北京宣告成立。成立之初就联合了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5个针灸学术组织,有近4万名成员。在随即召开的世界针联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上,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名针灸学者出席了会议,人数超过了以往历次国际针灸学术会议。在成立大会上,中国针灸学会会长胡熙明当选为首任针联主席,王雪苔被选为首任秘书长。年,在法国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针联学术大会上,由于王雪苔在国际针灸界所具有的名望,他以绝对多的票数被会员大会代表选为第二届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世界针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性学术组织,这在当时我国的所有自然科学学科中是绝无仅有的。她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针灸学科先进水平和领导地位在国际针灸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把20世纪80年代我国针灸事业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二、独具战略眼光,牢牢把握现代针灸学术发展方向

如果说上述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昭示着一些历史的必然,是时代选择了王雪苔。那么在针灸学术研究上,能够透彻了解学科特点,从而牢牢地把握住学科发展方向,则是王雪苔独特的战略家气质使然。

新中国诞生之初,我国与原苏联有着密切的科学技术合作关系。年春王医院苏联内科首席专家瓦格拉力克教授和针灸所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会上苏联专家反映,他们对学习中国的针灸很感兴趣,但是却苦于中国医师对穴名的发音不统一,难以准确掌握穴位名称。王雪苔敏锐地意识到,针灸要走向国际,穴位名称的统一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于是,当即决定组织人力搞经穴名称标准化工作。年,以我国专家意见为主的提案终于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举行的马尼拉会议上获准通过;又经过了3次地区间会议,年11月在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正式通过了《针灸穴名标准》。为了既便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又能准确地反映穴位名称的深刻内涵,国际针灸穴名标准的每一个穴名都是由英文缩写加编号、汉语拼音、中国汉字三部分组成。在近20年的使用过程中,英文缩写加编号的形式尤其方便了学术交流,已经成为针灸涉外医疗、教学、学术交流中重要的沟通形式。20年后,王雪苔作为中国方面著名学者又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启动的经穴定位国际标准研究项目,以其坚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和出色的领导才能,在有关经穴定位的基本原则、方法,基准骨度和基准点,经穴定位的表述方法以及样稿的编写等方面起到了决策作用。

在上世纪中叶,学习针灸的人几乎都知道王雪苔编著的。这本《针灸学手册》初版时仅有页、32开的“小”书,相比现在动辄上百万言的鸿篇巨著显得十分寒酸,却创造了一版再版,印刷发行70万册的纪录。王雪苔在这本书中,围绕针灸理论与临床,融会中西医学知识,贯通古今学术成就,深受中西医生们的喜爱。可以说,这本书影响了几代针灸学人,极大地促进了针灸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

上世纪80年代,是针灸界发展风起云涌、新生事物辈出的时代。王雪苔以战略家的眼光审视这一切,以学者的睿智积极支持着每一项新的发展。70年代,我国在针刺镇痛领域的研究成果崭露头角,已经初步打开针灸临床作用机理研究的途径,传统针灸学理论与现代生命科学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年春,天津中医学院汤德安在卫生部组织召开的“针灸专业本科班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建设的专题研讨会”上提出了“实验针灸学”教材编写提纲和教学大纲,提交大会讨论时,王雪苔当时就对这门课程所表露了极大兴趣。他以特有的气度和亲和力,引导与会专家们达成了共识,促成了“实验针灸学”这门课程的设立,并在天津中医学院率先开始,以后医院校。年,在王雪苔的主持下,新生的中国针灸学会首批建立7个专业委员会,“实验针灸学研究会”便是其中之一。对实验针灸学的情有独钟不能不追溯到王雪苔早年的针灸研究经历。年,王雪苔就曾带领一个工作组进行针灸对人体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针灸对人体“补体结合反应”的影响,不但证实了针灸对补体的增加有影响,而且还观察到这种影响是双向调节的。这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无疑是我国实验针灸学的开端。而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以针灸镇痛、针刺麻醉为肇始的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是沟通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联系的重要手段,逐渐成为针灸学现代化、国际化的必要途径。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各个方面,尤其在指导针灸的临床治疗和阐释针灸效应机制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针灸专家承淡安等就大力呼吁针灸界应首先提倡对经络的研究。然而,50年的研究历经坎坷,对于经络是否存在以及以什么形式存在,不管是西医界还是中医界都颇多微词。因此,有关经络的研究难以进入国家大规模的研究计划中,这对于中医学发展来讲是很大的损失。王雪苔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ebsaw.com/jbjc/103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