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宝宝”(戈谢病)、“蓝嘴唇”(肺动脉高压)、“牵线木偶人”(多发性硬化症)……这一个个看似美丽又可爱的名字背后,是很多罕见病患者的痛。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国际罕见病日,中国首部《罕见病诊疗指南(年版)》正式发布,为种罕见病诊疗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国家卫健委宣布,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以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消除罕见病患儿诊断壁垒调查结果和建议报告》也于近日发布。
年5月,国家5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涉及种罕见疾病,并从今年3月1日起,对首批21个罕见病药品和4个原料药,参照抗癌药,对进口环节按3%征收增值税,国内环节可选择按3%简易办法计征增值税。这些文本接连发布,表明了中国有关方面对罕见病的重视和关怀,也让人们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ebsaw.com/jbjc/14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