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珊,魏骐骄,刘雨桐,王薇,周煜,全美盈,何艳燕,宋红梅,魏珉。
中国医医院
摘自《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年第06期
病史
患儿女,3岁11个月,因发现血压高、蛋白尿4月余入院。
患儿3岁6个月时因双下肢浮肿1周,加重伴夜间不能平卧2d医院,发现血压明显增高,波动在~/~60mmHg,无抽搐、血尿等。外院查尿常规示尿蛋白(+~+++);血肌酐(Cr)μmol/L,尿素氮(BUN)17.6mmol/L;心脏彩超示镜面右位心,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EF)26%。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右位心”,予限液、地高辛强心、双氢克尿噻及螺内酯利尿、硝苯地平降压、美托洛尔控制心率及保肝等对症治疗。浮肿消退,血压有所下降,心功能好转(EF31%)。为进一步诊治,完善基因检测后转至我院。
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g,无窒息抢救史,胎盘及羊水无特殊。家长自觉患儿自幼身高、体重均稍低于同龄儿,未重视,未诊治。智力、运动发育同同龄儿。既往史无特殊。
父母非近亲结婚,均体健,父亲身高cm,母亲身高cm。有一2岁妹妹,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
入院查体
血压/63mmHg,体重12.9kg(P3),身高.4cm(P25~P50)。面容无特殊,轻度贫血貌。右位心,心率次/分,心音有力,律齐,胸骨右缘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余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肺腹检查未见异常。肾区无叩痛。双手手指短小,双足第三趾短。双眼睑及四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HB91g/L
(参考值:~g/L)。
肾功能:
BUN27.03mmol/L
(参考值:2.78~7.14mmol/L),
Crμmol/L
(参考值:18~69μmol/L),
胱抑素C(CysC)6.96mg/L
(参考值:0.59~1.03mg/L)。
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8.1mL/(min·1.73m^2)
[参考值:≥90mL/(min·1.73m^2)]。
血气分析BE-8.00mmol/L
(参考值:-4~2mmol/L),
余正常。
尿常规:
蛋白0.3g/L
(参考值:阴性),
余正常。
24h尿蛋白定量0.g,即43mg/(kg·d);
(参考值:0.2g)
尿蛋白电泳:
肾小管性蛋白16.5%,
肾小球性蛋白83.5%。
尿β2-微球蛋白52.mg/L
(参考值:0~0.mg/L),
尿α1微球蛋白.00mg/L
(参考值:0~12.00mg/L),
尿氨基酸、尿钙肌酐比值均正常。
β-胶原降解产物6.00ng/mL
(参考值:0.21~0.44ng/mL),
甲状旁腺素.7pg/mL
(参考值:10.0~69.0pg/mL)。
血25羟维生素D、凝血功能、肝功能、心肌酶、电解质均正常。
心脏彩超提示镜像右位心、心肌病变、左心增大、二尖瓣瓣尖增厚、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室后壁增厚、左室收缩功能重度减低(EF33%)。
腹部B超示全内脏转位,双肾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皮髓分界欠清,右肾6.5×3.6×2.2cm,左肾6.2×3.9×2.3cm,右肾大小正常,左肾偏小。
基因诊断
抽取患儿、父母及妹妹外周血各2mL,EDTA抗凝,提取基因组DNA,在MiSeq测序仪(IlluminaInc,USA)对种遗传病相关基因的外显子区进行测序。对各个基因的功能、变异情况以及遗传模式进行分析,对可疑候选突变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判断基因变异的致病性。以上由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本研究经中国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患儿父母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种遗传病相关基因高通量测序和Sanger验证发现:患儿TTC21B基因存在c.2TC(p.CR)、c.TG(p.MR)复合杂合突变,均为错义突变;其父携带c.2TC(p.CR)突变,其母和妹妹携带c.TG(p.MR)突变(图1~2)。c.2TC(p.CR)为已知致病性突变;c.TG(p.MR)既往未见报道,为新发突变。根据ACMG指南判断均为可能致病性突变。
诊疗过程
患儿为学龄前女童,存在中量蛋白尿,血肌酐、尿素氮增高,eGFR15mL/(min·1.73m^2),存在肾衰竭;存在贫血、高血压、左肾稍小等,考虑为慢性肾衰竭;起病隐匿,4岁前进入ESRD期,肾小管和肾小球均受损,并有内脏反位、短指/趾等先天性异常,考虑遗传性肾脏病可能性大。确诊依赖于基因检测。
入院后监测尿量在~mL/d,予降压、纠酸、利尿、保肝、补钙、补铁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对症支持治疗,患儿血压基本控制,心功能好转。建议进行肾替代治疗,家长拒绝,出院。
最终诊断
TTC21B基因突变所致肾单位肾痨(NPHP)12型、ESRD、代谢性酸中毒、轻度贫血、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高血压2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内脏反位。
讨论
NPHP是导致儿童和青少年ESRD最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不同地区NPHP发病率差异较大,加拿大NPHP的发病率约为1/50,美国约1/0,我国尚无发病率的报道。NPHP往往起病隐匿,常见临床表现有多尿、烦渴、隐匿性慢性肾功能不全和生长发育迟缓等。根据患儿进入ESRD的年龄,NPHP可分为婴幼儿型、少年型和青年型,进展至ESRD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岁、13岁和19岁,以少年型NPHP最常见。
TTC21B基因是NPHP12型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2q24.3,有29个外显子,编码细胞纤毛内转运蛋白(IFT)。在初级纤毛内,IFT-A和IFT-B两种复合物构成IFT复合体,负责纤毛内沿轴丝微管进行的双向物质运输。IFT是IFT-A复合物的重要组成蛋白之一,参与调节纤毛内逆向运输部分。
截至年11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和EBSCO中英文数据库报道的TTC21B基因致病性突变病例共47例(33个家系),有确切起病年龄的26例,中位起病年龄为15.0岁(5个月~30岁);有确切ESRD诊断年龄的35例,中位确诊年龄为13(1~35)岁。因为NPHP12型患者进展到ESRD的年龄从1岁到35岁不等,所以婴幼儿型、少年型和青年型均有涉及。本例患儿4岁前已进展到ESRD,为婴幼儿型NPHP。
一般认为,NPHP患者在进入ESRD前的血压基本正常;临床上可有蛋白尿,多表现为少量肾小管性蛋白尿;肾脏病理通常以肾小管改变为主,肾小球病变相对轻微。总结NPHP12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现:(1)NPHP12型患者易出现高血压。62%(29/47)NPHP12型患者有血压资料,其中83%(24/29)有高血压,且部分患者高血压出现在ESRD之前。(2)蛋白尿常见,大量蛋白尿不少见。60%(28/47)患者有蛋白尿,其中23例有蛋白尿定量资料。57%(13/23)病程中曾有过大量蛋白尿,43%(10/23)为中小量蛋白尿。蛋白尿多以肾小球性尿蛋白为主。(3)肾脏病理可见肾小球及肾小管均受累。
20例有肾脏病理资料,其中90%(18/20)同时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受累,余只有肾小球病理。肾小球病理方面,80%(16/20)诊断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3例为肾小球球性硬化,余1例为微小病变;肾小管病理方面,均有肾小管萎缩、肾小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管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和/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偶可见髓质囊肿。
分析上述3点发生的原因,可能与TTC21B基因编码的IFT蛋白在肾脏不仅在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上表达,在肾小球足细胞也强表达有关。在未分化的足细胞,IFT定位于纤毛的基部;在无纤毛的成熟足细胞,IFT蛋白沿着延伸的微管网络分布,有维持足细胞细胞骨架动态稳定的作用。因此,TTC21B基因突变不仅可导致肾小管功能异常,还可破坏足细胞细胞骨架的稳定性,从而导致FSGS,并可合并白蛋白尿和高血压。本例患儿3岁6个月首诊时即发现蛋白尿、高血压,到我院时患儿已进入ESRD期,因此未做肾脏活检,但实验室检查显示尿蛋白电泳以肾小球性尿蛋白为主,尿β2-微球蛋白、尿α1-微球蛋白等肾小管损害的指标均明显增高,说明肾小球及肾小管损害同时存在,符合文献报道的特点。
约10%~20%的NPHP患者可有肾外脏器受累。如果NPHP合并肾外表现时,称为NPHP相关综合征。47例NPHP12型患者的肾外脏器受累情况具体如下:(1)28%(13/47)肝胆异常,其中肝纤维化6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3例,肝功能异常3例,成年后发现肝囊肿1例;(2)26%(12/47)骨骼异常,其中短指骨5例,多指2例,软骨发育不良2例,锥形骨骺1例,严重脊柱侧凸和双侧髋关节截骨术后各1例;(3)17%(8/47)内脏反位;(4)2%(1/47)视网膜营养不良;(5)其他,如耳聋、器质性心脏病、消化道多发畸形、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本例患儿除了肾脏受累,也存在内脏反位、短指/趾。NPHP12型患者的多脏器受累考虑与IFT蛋白在哺乳动物多种组织细胞的初级纤毛中均有表达有关。IFT蛋白可以调控器官的左右对称发育,因此NPHP12型患者可出现内脏反位,且内脏反位的发生具有随机性。
确诊NPHP12型需要基因诊断。截至年3月,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HGMD)报道的TTC21B基因突变有39种,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接突变等。文献检索发现的47例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以错义突变(72/94,77%)最常见,其它有无义突变(6/94,6%),剪接突变(6/94,6%)和移码突变(10/94,11%)。47例患者中30例(64%)为TTC21B基因纯合突变,17例(36%)为复合杂合突变。35例有确切诊断ESRD年龄的患者中,11例在8岁前诊断为ESRD,其中10例(91%)是复合杂合突变,余1例是纯合突变;24例在8岁及以后诊断ESRD,其中3例(12%)为复合杂合突变,余21例(88%)为纯合突变。
在8岁及以后进展到ESRD期的患者以TTC21B基因纯合突变为主,究其原因如下:其一,与具体的突变位点相关。在8岁及以后诊断ESRD的21例纯合突变者中有20例存在c.CT(p.PL)纯合突变,余1例为c.+3AG纯合突变。p.PL基因是北非和葡萄牙人TTC21B基因的热点突变基因,是低表达等位基因(hypomorphicgene),其编码的蛋白能部分表达IFT的功能,因此,c.CT(p.PL)纯合突变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多表现为晚发性蛋白尿和在15~32岁进入ESRD。其二,有研究发现,当肾小球疾病或囊性疾病的致病基因与TTC21B基因杂合突变同时存在时,患者的临床表型可比预期更严重,说明TTC21B基因的杂合突变可能具有基因修饰作用。这可能与为何TTC21B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患者的临床表型较纯合突变患者的相对严重有关。本例患儿为TTC21B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临床主要表现为早发中量蛋白尿,4岁前进展到ESRD,临床表现较重,符合以上规律。
NPHP12型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如肾替代、保肝、补铁等支持治疗。有条件患者应尽早进行肾移植,移植后患者目前尚未见FSGS复发的报道。同时累及肝、肾的患者可选择肝肾联合移植。
NPHP是儿童和青少年不明原因肾衰竭最常见原因之一。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因此,我们建议儿童和青少年不明原因肾衰竭均应考虑到NPHP的可能。对肾脏病理同时存在NPHP典型肾小管损害及肾小球硬化表现,伴或不伴眼、肝、骨胳和/或神经系统等肾外器官受累的患儿,应考虑到NPHP12型可能性,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ebsaw.com/jbzl/11010.html